在向SCI期刊投稿时,论文查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查重系统(如Turnitin、iThenticate等)会生成详细的报告,其中不仅包含总体重复率,还会显示与每篇文献的相似度。很多作者关心:单篇文献的重复率达到多少会被认为不合格?
总体重复率 vs. 单篇重复率
期刊编辑通常首先关注的是论文的总体重复率。虽然不同期刊要求不同,但普遍认为,总体重复率低于15%-20%是安全的,低于10%更佳。然而,即使总体重复率很低,如果与某一篇文献的相似度过高,也可能引起编辑的警惕。
单篇重复率的“警戒线”
目前,没有统一的、官方的单篇重复率合格标准。但根据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和编辑的审稿经验:
- 单篇重复率低于2%: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不太可能引起关注。
- 单篇重复率在2%-5%之间:需要检查具体内容。如果是方法描述、通用术语或标准引用,通常问题不大。但若存在大段连续文字相似,则需谨慎对待。
- 单篇重复率超过5%:这是一个危险信号。编辑很可能会重点审查这部分内容,怀疑存在过度引用、自我抄袭(尤其是与作者自己之前发表的论文)或潜在的剽窃问题。
注意: 关键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重复内容的性质。即使单篇重复率很高,如果是对某个公认公式、标准实验步骤的必要描述,且已正确引用,通常可以接受。反之,即使是较低的重复率,但涉及核心观点、大段文字未恰当引用,则问题严重。
如何应对高单篇重复率?
- 仔细检查报告:查看高重复率部分的具体内容。是方法、背景介绍还是结果讨论?
- 确认引用:确保所有引用内容都已正确标注来源(作者、年份、页码等)。
- 改写:对于非直接引用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释义),避免连续7-8个单词与原文完全相同。
- 合理使用直接引语:如果必须使用原文,使用引号并明确标注引用。
- 避免过度自我引用:虽然引用自己的前期工作是合理的,但应避免大段复制自己已发表论文的文字。
总结
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单篇重复率的“合格线”,但将单篇重复率控制在5%以下是一个比较稳妥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所有引用都规范、透明,并对非原创内容进行充分的改写。投稿前使用查重工具自查,并仔细分析报告,是提高稿件接受率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