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学术论文、法律文书或研究报告时,常常需要引用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然而,这些原文在查重系统中容易被判定为重复内容。本文提供一些实用方法,帮助你在保持法律准确性的同时,有效降低引用内容的重复率。
为什么需要对法律条款进行降重?
虽然法律法规本身是公开信息,但直接大段复制原文可能导致查重率异常升高。适度的改写和整合,既能体现你的理解与分析,也能避免技术性重复的困扰。
注意:法律条文的核心含义和关键词不能随意更改,确保改写后的表述仍准确反映原意。
实用降重技巧
1. 概括核心要义
不要逐字引用整条法律,而是提炼其核心内容。
原文:
《民法典》第584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民法典》第584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改写: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违约方应赔偿守约方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实际损失,赔偿范围以实际损失为限。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违约方应赔偿守约方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实际损失,赔偿范围以实际损失为限。
2. 转换表达方式
使用同义词替换、调整语序、变换句式等方法。
原文:
“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改写:
根据相关法规,公共场所属于禁烟区域,个人不得在此类场所吸烟。
根据相关法规,公共场所属于禁烟区域,个人不得在此类场所吸烟。
3. 结合上下文解释
将法律条款融入你的分析中,用解释性语言带出引用内容。
例如:“该行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即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取得被收集者的同意。”
4. 使用间接引用
避免直接引号引用,改用间接陈述方式。
错误示例:“《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
正确示例: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行为将依法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5. 引用时注明来源
无论是否改写,都应规范标注法律名称、条款号及发布机构,体现学术诚信。
示例: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4条(2020年修正)。
注意事项
- 关键术语(如“故意”、“重大过失”)不得替换,以免改变法律含义。
- 涉及具体数字、时间、金额等量化内容,必须准确无误。
- 对于定义性条款,建议直接引用并加引号,同时做好标注。
- 不同查重系统对法律法规的识别能力不同,适度降重即可,不必过度修改。
最佳实践:将法律引用与你的分析、评论相结合,展现你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