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查重率"(重复率)是许多学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为了降低查重率,一些人尝试使用各种"技巧",其中就包括在文中插入不必要或与内容关联不强的公式。那么,这种方法真的可行且合理吗?
这种方法指的是在论文中人为添加数学公式、物理模型或统计表达式,其目的并非为了阐述研究内容或支持论点,而是希望通过增加"非文本"内容的比例来降低整体文本查重率。因为多数查重系统对公式的识别能力有限,或将其视为图片处理,从而可能不会计入重复字数。
1. 学术诚信问题:故意添加与研究无关的内容以规避查重,本质上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论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的真实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而非形式上的"低重复率"。
2. 破坏论文结构:无关的公式会干扰读者理解,破坏论文的连贯性和专业性。评审专家或导师很容易发现这种"凑字数"的行为,反而可能对论文质量产生负面评价。
3. 查重系统升级:现代查重系统(如知网、Turnitin等)不断改进,已具备识别公式和图表内容的能力。单纯依赖公式"躲"查重的风险越来越高。
真正有效的降重应建立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结论:通过插入无关公式来降低论文查重率,是一种不可取的投机行为。它不仅违背学术诚信原则,还可能损害论文质量。真正有效的降重应基于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规范的学术写作方法。建议作者将精力放在提升研究深度和写作表达上,而非寻找"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