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景
许多研究人员在撰写英文论文时,会借助机器翻译工具(如谷歌翻译、DeepL等)将中文稿件翻译成英文。虽然这提高了效率,但容易导致文本与其他使用相同翻译工具的论文高度相似,从而在查重系统中显示异常高的重复率。
为什么机器翻译会导致重复率高?
- 模式化输出:机器翻译遵循固定算法,对相同或相似中文文本会产生几乎相同的英文表达。
- 缺乏创造性:AI倾向于选择最常见、最直接的翻译路径,导致大量论文使用相同的句式和词汇。
- 数据库比对:查重系统收录了大量已发表文献,其中许多也使用了机器翻译,形成“翻译模板库”。
有效解决方法
- 人工润色与改写
机器翻译后务必进行人工修改。改变句式结构(如主动变被动)、替换同义词、调整语序,使表达更自然且独特。
- 使用专业术语库
建立个人或团队的专业术语对照表,避免依赖通用翻译工具对专业词汇的标准化翻译。
- 多工具交叉验证
对比多个翻译工具(如谷歌、DeepL、百度翻译)的结果,综合优点,形成个性化表达。
- 增加原创性表达
在翻译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语言风格和逻辑连接,避免逐字翻译,注重思想传达而非字面对应。
- 利用学术写作辅助工具
使用Grammarly、Hemingway等工具优化语法和可读性,但核心内容仍需自主把控。
重要提示: 最终提交前,务必使用正规查重系统(如Turnitin、知网、iThenticate)进行检测,并根据报告进一步修改,确保重复率符合期刊或学校要求。
总结
机器翻译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学术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面对高重复率问题,关键在于以机器翻译为起点,以人工深度修改为终点,通过主动重构语言表达来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