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专业名词是表达核心概念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查重过程中,这些高频术语容易导致重复率偏高。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降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1. 理解“降重”不等于“乱改”
专业名词具有特定的学术含义,不能随意替换或更改。降重的目标是优化表达方式,避免机械重复,而非牺牲准确性。
2. 常见降重策略
- 使用同义术语或近义表达:例如,“人工智能”可适当替换为“AI”或“智能系统”(需首次出现时注明)。
- 变换句式结构:将名词作主语改为被动语态或使用从句,如“机器学习被广泛应用”代替“应用机器学习”。
- 增加解释性描述:在名词前添加限定词或背景说明,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代替单纯的“深度学习”。
- 缩写与全称交替使用:首次使用时写全称并标注缩写,后续可交替使用,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CNN”。
3.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替换:某些术语(如“DNA”、“量子力学”)没有合适替代词,强行替换会误导读者。
保持一致性:同一概念在全文中应保持术语统一,避免混淆。
参考权威文献:学习领域内高水平论文的表达方式,借鉴其术语使用习惯。
4. 实用建议
写作完成后,可借助查重工具定位重复段落,重点优化专业名词密集区域。同时,请导师或同行审阅,确保修改后的表述仍符合学术规范。
总之,专业名词降重需在准确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合理运用语言技巧,既能降低重复率,又能提升论文表达的多样性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