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法学或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引用大量法律条文。然而,直接引用原文会导致查重率过高。本文提供几种实用方法,帮助您在保持法律条款原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重复率。
提示:降重的目的是提升原创性,而非规避学术规范。所有引用必须符合学术诚信要求。
1. 概括与归纳法
将多条相关法律条款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共性原则。
例如,原文连续引用《民法典》第584条至587条关于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定,可以概括为:
"根据我国《民法典》合同编相关规定,违约方需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责任,具体责任形式根据违约情形和合同约定确定。"
2. 转换表达方式
保持法律条款的实质含义不变,但改变句式结构和用词。
- 将条文式列举改为叙述式表达
- 使用同义词替换(如"应当"改为"必须","可以"改为"有权")
- 调整语序,改变句子结构
3. 结合案例说明
将法律条文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体现法律规定。
例如,分析某知识产权纠纷案时,自然带出《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而不是孤立地引用条文。
注意:关键性、定义性的法律条文(如罪名构成要件)不宜过度改写,以免产生歧义。
4. 引用权威解读
引用法学专家或权威机构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评述,替代直接引用原文。
例如:"王利明教授指出,《民法典》第1165条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这既体现了法律规定,又增加了学术深度。
5. 使用比较分析法
将不同法律、不同时期或不同法系的类似规定进行对比分析,突出研究重点。
通过比较,法律条文成为分析的素材而非主要内容,自然降低了重复率。
6. 合理使用引号和注释
对于必须原文引用的关键条款,使用引号明确标示,并规范添加脚注或尾注。
查重系统通常对规范引用的内容处理较为宽容,且体现了学术严谨性。
注意事项
- 确保改写后的表述在法律意义上准确无误
- 避免过度改写导致原意扭曲
- 保持专业术语的规范性
- 遵守所在机构的引用规范和查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