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查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许多学生在面对高重复率时,会考虑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法:把被标红的重复内容直接删除。那么,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
从技术角度看,直接删除被查重系统标为重复的句子或段落,确实可以在下一次查重中降低重复率数值。因为系统比对的是文字匹配度,删除后自然减少了匹配内容。
然而,这种做法存在几个关键缺陷:
1. 破坏论文结构与逻辑:被删除的内容往往是论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意删除会导致论文逻辑断裂、论证不完整,严重影响论文质量。
2. 可能构成学术不端:如果原文是引用他人观点但未正确标注,单纯删除而不改写,可能被视为规避查重,而非真正提升原创性。
3. 治标不治本:删除只是掩盖问题,没有真正解决表达雷同或引用不当的根本原因。
更合理的降重方法:
• 改写与释义: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原意。
• 正确引用:对引用内容使用规范的引注格式。
• 增加原创分析: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论证过程。
• 调整句式结构:变换语序、替换同义词、拆分或合并句子。
虽然删除重复内容能在数字上降低重复率,但这不是一种推荐的、负责任的学术行为。真正有效的降重应建立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表达和规范引用之上。学术写作的核心是思想的原创性与表达的独立性,而非仅仅追求一个低重复率数字。